#行业资讯 ·2025-04-08
春耕时节,黔东南山区传来好消息——在凯里市三棵树镇排乐村,无人机化身“空中快递员”,将化肥、种子等农资精准投送至田间地头。曾经困扰农户的崎岖山路运输难题,如今迎刃而解。 崎岖的山路让杨胜方老伯犯了难。家住黔东南排乐村的他,正为修整田埂发愁——搬运建材只能靠人挑马驮,不仅费时费力,稍不留神还会踩坏邻家的田地。转机出现在一条短视频上:画面中,无人机正轻松吊运物资穿梭山间。老杨当即联系了飞手李德贵。当天,随着旋翼的嗡鸣声,无人机精准将春耕物资送达田间,困扰多年的运输难题迎刃而解。 智能定位,精准悬停 直线巡航,高效运输 毫米级精准投送 智能卸货,循环作业 在黔东南的青山绿水间,李德贵完成了从传统农民到科技飞手的华丽转身。这位曾与猪群为伴、与收割机为伍的老把式,敏锐地捕捉到农业无人机的广阔前景。2023年,他考取专业执照后创立贵州方铖技术服务有限公司,将目光投向山区吊运这片蓝海市场。 "山区地形复杂,车辆难行,这正是无人机的用武之地。"操作着遥控器的李德贵解释道。在他手中,无人机划出优美的直线轨迹,将传统运输中不得不绕行的"之"字形山路,变成了两点之间的快捷通道。 现场直击:科技改变效率 "根据距离和高度,这次吊运费用在千元左右。"李德贵边操作边介绍。田埂旁,杨胜方掐着时间计算:"不到一小时就运完一半材料,这钱花得值!"他的赞叹道出了在场农户的共同心声。 科技赋能: 1.直线飞行较传统运输节省60%以上路程 2.单次载重达40公斤,日作业量相当于20个劳动力 3.精准投送避免传统运输中的物料损耗 "您这可是村里头一份儿!"记者的话让杨胜方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。老人望着空中往返的无人机,笑得像个孩子:"可不是嘛,我这把年纪还能赶个新鲜!"不远处,李德贵正接着络绎不绝的预约电话:"三台机子全派出去了,订单都排到下周咯!" 从植保到吊运,无人机应用的每一次突破都在改写山区农业的叙事方式。年轻的新农人们不再被重峦叠嶂所困,他们操纵着智能设备,在云端架起一座座"空中桥梁"。这种被称作"低空经济"的新业态,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每个山村角落——不仅送来了化肥建材,更送来了发展的无限可能。 农业无人机正在黔东南山区掀起一场生产革命,成功破解了农资运输"最后一公里"的难题。李德贵团队作为这场变革的实践者,用科技架起"空中走廊",不仅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,更推动传统农业向智能化转型。这种"低空经济"新模式正在重塑山区农业生产方式,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能。
无人机通过GPS与视觉识别双系统定位,在装载点稳定悬停,机械吊臂自动抓取物资,误差控制在厘米级。
依托预先规划的数字化航线,无人机以12米/秒的速度直线飞行,避开复杂地形,运输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8倍。
抵达目标位置后,无人机通过RTK定位技术实现厘米级悬停,红外传感器自动检测落点环境,确保投送安全。
电动绞盘平稳卸货后,无人机自动返航,单机每日可完成20-30次运输任务,真正实现"不间断作业"。李德贵的故事
在排乐村的作业现场,一桶建材随着无人机的嗡鸣声腾空而起。短短30米的直线距离,一个来回用时不到一分钟——这样的效率让围观村民连连称奇。
如有任何疑问 请随时与我们联系
友情链接
咨询微信客服
18262951207
立即获取方案或咨询top